神王也无敌:成都五代王建永陵墓葬艺术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晚唐和后唐将领王建、孟知祥先后建立起了前蜀与后蜀割据政权。王建等利用蜀地优越的自然条件,采取休养生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治国策略,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蜀永陵是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地处成都,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40年秋,当时的天成铁路局在挖建防空洞时发现砖墙。1942年9月15日由冯汉骥先生主持了永陵的发掘工作。永陵因为规模宏大的陵墓建筑和墓内出土的珍贵文物,而成为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唯一一座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陵墓。
门口砂石狮子南方风格,别有一番劲悍之气
成都永陵博物馆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由南至北的宽阔神道通向地宫深处。神道两旁矗立着高大的松柏。
墓门
前、中、后三室原均有木门作间隔,早已腐朽。门上铺首、饰片、泡钉等尚存。诸铜器制作精细,表明鎏金。现木门为复制。
彩画
墓室券顶涂有天青色,直墙部分涂朱色,在第三道券的券额上,残存一段彩画,为红、绿二色绘宝相花。
石床
石床象征帝王生前的御床,石床前端浮雕龙及狮形兽等神兽形象,正中安放王建像。前置双重宝*,两侧分列谥册匣与哀册匣。谥宝、谥册、哀册等皆为谥法礼仪中之重器国宝。
五代龙凤具有时代普遍性,不说蜀,乍看还以为辽
王建石像
王建石刻真容像为红砂石圆雕坐像,通高86厘米,身着锦袍、头戴*头,腰束玉带,足蹬皮靴。石像雕刻手法写实逼真,是目前我国历代陵墓中仅见的帝王写真。
大BOSS 王建
棺床
棺床为须弥座式,上铺珉玉版,有三层木台阶。木台阶上置棺椁,早已腐朽不存。发掘时,发现残破的棺内有大量水银和各类随葬品。棺床四周浮雕伎乐、花鸟、云龙图像,纹饰精美,原均着彩或鎏金。棺床两侧置半身石雕“十二力士”,或谓“十二神”,作扶抬棺床状。在墓中起“辟邪压胜”之作用。
永陵棺床用红砂岩修造,采用须弥座式。棺床四周用高浮雕、半圆雕、减底平雕等手法刻伎乐、龙鸾凤,荷花纹、云气纹等图案。棺床东西两侧各置神像6尊,均为半身雕像,股以下部分埋入地下,像高约50—65厘米,最宽处的约51厘米。十二神像身穿铠甲,或戴冠、或着盔,面朝墓门,双手伸入须弥座底部,作抬扶棺床状。
部分学者以王建棺床为须弥座(佛座)式为依据,认为十二神将与佛教文化有关,而将十二神将认为是与佛教有关的十二力士像。还有学者认为十二神将是按王建生前十二宿卫制度设置的。也有学者认为十二神将与“十二生肖”有关。
二十四伎乐
永陵最珍贵的文物,当属雕刻在棺床壶门之内的“二十四伎乐”。东西两面各10人,南面4人,均为女性。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种乐器22人。共有20种23件乐器。在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种,其乐舞场面之大和乐器种类之多皆可称最,且极为写实,颇具神韵。乐器编制属龟兹乐系统。石刻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晚唐五代宫廷宴享乐的乐舞场面,在雕刻技法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有极高的价值。
长得像猪一样的马,与长得像笨鳄鱼一样的飞马
像肥狗一样的飞狮
没胡子的翁仲
有胡子的翁仲
文字资料编辑自网络资料。
图片均为乐艺会图库图片。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